首页 > 智慧工程 > 科技

姜保春:寻找人体慢性疼痛的“开关”

      来源: 科技日报             发布时间: 2020年12月31日     10:52       访问量:

身体疼痛,几乎是所有人都有过的经历。对于多数人来说,疼痛只是延续几小时或几天的小毛病,但对有些人来说,疼痛可以把他们推向绝境。

       资料显示,全球每年约有2500万人死于慢性疼痛,慢性疼痛已成为世界性的医学难题。

       前不久,南通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保春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《疼痛(Pain)》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,该成果为镇痛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。

       “这只是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,今后我将带领团队成员继续努力,早日搞清楚慢性疼痛病的发病机制。”姜保春说。

       明知是“硬骨头”也要啃

       慢性疼痛的患病人数众多,但它却不是热门的研究方向,这也导致其发病机制至今都是未解之谜,高效的治疗方案仍没出现。

       “很多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并非是疼痛,而是由于镇痛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。”姜保春认为,在临床治疗中,被广泛使用的镇痛药物虽具有减轻疼痛的作用,但其副作用也十分明显。

       博士毕业后,姜保春凭借自己在分子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积累,认为确定新的分子镇痛靶点并以此为基础研发镇痛药物,是疼痛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2012年,姜保春加入南通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,把慢性疼痛发病机制作为研究方向,寻找治疗慢性疼痛的分子靶点。“我知道这是一块‘硬骨头’,但我还是要啃。”姜保春说。

       2018年,姜保春获得了去美国罗格斯大学访学的机会。人在异国,既要参与国外的科研工作,又要带队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。为了克服12个小时的时差,熬夜成了他的日常。

       “那段经历,对我来说很宝贵,极大地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。”访学经历也让姜保春意识到,与国外相比,国内的实验水平已处在国际前沿,面对国际学术界的各种声音,中国的科研团队应该再自信一点。“美国科研团队能做的实验,很多我们也能做,并且做得也不比他们差。”他说。

       为治疗疼痛提供新思路

       带着这份自信,回国后,姜保春在实验室扎了根,常常早上第一个来,晚上最后一个走。

       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,姜保春发现疼痛的产生和持续,并非仅由神经细胞问题引起。“外周神经损伤会导致胶质细胞激活引起的中枢敏化,同样会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。这或许是慢性疼痛发病机制的一个新解释,也可能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思路。”他说。

       大胆假设后,姜保春准备带领团队小心求证,但令他没想到的是,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项研究。“国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较少,没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可供参考,当时甚至连许多团队成员都对研究缺乏信心。”姜保春回忆道。

       “没有实践案例,那我们就自己做。”尽管困难重重,但姜保春还是决定将这项研究进行到底。“做科研好比爬山,要鼓足勇气爬上一座‘山’。我们不能什么课题流行就做什么,这座‘山’爬了半年,爬不动了,再换座‘山’爬,这样是永远爬不到山顶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姜保春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
       为了完成相关实验,取得更充足的实验数据,研究团队需要大量抗体,以重复验证实验结果,但当时市场上出售的抗体并不适用于实验。于是,姜保春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自行设计、制作抗体,最终利用这些抗体顺利地完成了实验,取得了满意的研究成果。

       “基础研究是基础中的基础,没有基础学科的推进,药物的临床应用几乎不可能得到发展。”姜保春说,在科研道路上不能有畏难的情绪,要知难而进。

       “科研是一场冒险。”姜保春说,搞科研不能按部就班,满足于完成规定的任务,而是要不断挑战自我,跳出研究舒适区,勇于探索未知。

 

THE END
联系电话:010-62154491
免责声明:本站部份文章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我们的观点和立场。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